父亲活着,健康的活在这个世上,一脸的酡红。嘿!你不信?吃得比我多。
关于父亲,天津坊间有他的传闻,我和战友们在一起饕餮一番后,一定是会把他摆上餐桌。他不是美味佳肴,但绝对是一道老汤。一道老而弥坚的滋补药膳。近70年的革命生涯,66年的弹片藏身未取,作为晚辈们怎能不为他的革命经历和耄耋寿龄,手舞足蹈咂咂嗔舌。
13岁,一个佃户出身的孤儿, 一个行将夭折饿死的生命,为了能够吃上一口豆腐渣而参加了革命,“哪有什么理想啊,有口吃的就行”道出了一个苦孩 儿的心声。没有“三八大盖儿”枪高,军装不合身,没办法只能穿着地主五姨太赏给的裤衩奔上了抗日的前线。在冀中平原,在保北战场,在邯郸战役,在解放张家口、石家庄,解放天津,在东北辽阔的白山黑水之间,在晋察冀,在四野,在华北军区,一个“叫花子”小孩儿,成为了一个坚强的“共产党人”。成长为一个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。
每逢佳节,每临清明,他一定要让我和他带着祭品到战地重游。一定要到38军、65军、66军、苏蒙红军的烈士墓和华北军区烈士陵园朝拜,深情地向他的战友们,向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生命的烈士们鞠几个躬、拋几滴泪、撒几杯酒、献几束花、供几柱香。他让我带着他看望失散在祖国各地的战友遗孤和他们的亲属,抚慰他们半个多世纪孤独的心灵。这个81岁曾经叫王贵的老爹“岁老根弥壮,杨焦叶更荫”。
元宵节的黎明,他嶙峋的手将我从睡梦中推醒,他要到从太行山脉出走参加革命的起点、他的第二个再生之地——河北平山西柏坡去看看。“西柏坡,革命的摇篮,老革命根据地,三大战役的指挥所,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所在地,新中国就是从这里走来。我听过朱老总作的报告。”这些话他经常挂在嘴边。他要看看老区人民的生活怎样?看看老区的建设,看看现在像他13岁一样大的孩子们是否沐浴着阳光。他还要在冀中大地上,寻找他的首长——原天津地委书记,那个建国初期,被共和国领袖红珠御批问斩的腐败殉道者刘青山的后代。看看他们现在生活的怎样?看看我们党的政策是否在他们身上得以兑现。追记往事,父亲老泪涕泗,几近哽咽。不断叨念着“他们小时候天天围着我转,下我的枪,要子弹,孩子们穿着朴素的像山里的苦娃子,有时为了一口玉米饼子孩子们大打出手.............要是保持这样的传统,那时候青山书记就不会.........唉!"
怀恋父亲,是因为他还活着,比我能吃,比我身体硬朗。是因为他也在怀恋,怀念从前,怀念战场和战友,怀念那豆腐渣的苦涩童年和在战斗里成长的青春韶华。但更多的是因为他的意志和坚强,因为他对生活的乐观态度。他时常叨念要向马克思——那个德国叫卡尔的犹太家伙报到,并将老骨头一并裸捐国家。唉,尽管没人要.............
父亲是一本书,读懂他,可能一辈子。
评论